能否效仿香港开发“八达通卡”?
从3月1日起,中国和泰国全面互免签证入境,而在之前,中国与新加坡实现全面互免签证入境,并对法、德等6国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。除了提供入境便利外,上海如何借国家进一步促进中外人员往来的政策“东风”,为在沪境外人士打造更优良的营商环境和更安心的生活环境?政协委员对此建言献策,期待有更多举措帮助境外人士了解上海、融入上海。
今年初来沪后,来自香港的上海市政协委员、汇勤资本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江山发现“没钱花了”。由于太久没使用支付宝与微信,支付功能被冻结,想刷POS机却发现不少商铺不接受,“数字应用不太友好,是境外人士入境上海后遇到的第一关”。
市政协委员、长宁区政协主席洪流对此有同感。如今,电子支付在境内相当普及,移动支付已取代成为主要支付方式。然而,包括欧美国家在内的很多国家和地区仍将刷卡和作为主要支付形式,不同支付习惯造成境外人士在上海出现支付困难。
为帮助境外人士跨越“数字鸿沟”,上海有关方面也在积极作为。此前,微信、支付宝相继宣布全面升级国际银行卡用户服务并推出全新国际版,以此帮助境外游客在境内使用方式。
然而,有港澳委员直言,客观现实是,受原有支付习惯以及安全隐私观念差异的影响,境外人士对的接受度相对较低。江山建议,有关部门为境外人士在境内创建唯一的“数字ID”,包括签证信息、护照信息、个人照片、手机号码等个人信息,以此满足境外人士开通移动支付、社交账号等进行实名认证需求。一旦境外人士有了“数字ID”,境内金融机构可以此为依据,为他们在境内开通3至6个月的短周期银行账户,以境外卡收单与清算的方式为账户充值人民币,并绑定第三方移动支付渠道进行消费。通过将金融科技成果与场景应用创新相结合,解决境外人士小额高频支付需求。
也有政协委员建议,探索为短期入境的境外人士(包括商务人士、游客等)提供更便利的支付方式。不少人提到效仿香港八达通卡,发行类似智能卡——境外人士可在机场、宾馆、购买及充值,在境内交通工具、便利店、购物中心、餐厅等处方便使用,智能卡押金可在离境时退还。
申请办理外籍人士签证延期、换发与补发的英文界面上,主功能标题是中文,“下一步”的按钮键也是中文,这让不懂中文的老外有点蒙。除了操作界面不完善外,外籍人士发现,关于吃住行游购娱及医疗、教育等信息散落在不同部门的不同网站上,有的网站无法提供英语服务。
“需要一个统一收口的一站式办事平台。”市政协委员、市工商联副主席李永杰建议,在当下推出英文版、法文版《外籍人士在沪服务手册》和“新版上海国际服务门户网站”上线试运行的基础上,要重点聚焦境外人士来沪主要需求,提供特定场景清单式服务指引、友好型办事指南、高频事项检索等方式,以需求为导向,打通境外人士在上海的日常以及办事堵点。此外,建议“新版上海国际服务门户网站”逐步推出包括日、韩、德、法、西等在内的多语种版本。
同时,也有委员注意到,外籍人士可依托“一网通办”直接办理的事项非常有限;同时有关部门提供的涉外信息存在内容少、针对性差、更新速度慢等问题。
“要充分考虑在沪境外人士真实需求,设计出契合他们使用习惯的产品。”市政协委员、市友协一级巡视员景莹建议,根据外籍人士“经商、工作、旅游、留学、购物”的不同人群和“衣食住行、、医疗、养老、税费”等不同需求,对相关的数字化应用和服务进行国际化改造,提供更友好的外语环境、更清晰的业务流程和更优化的身份核验服务等,做实做细各项服务场景,帮助境外人士解锁数字化应用,快速“入乡随俗”。
在景莹看来,要坚持传统服务托底保障与智能创新“两条腿”走路,适当保留境外人士习惯的线下的、实体的服务渠道和方式,“不应该出现支付、点单、交通、就医处处需要‘扫码’或‘刷脸’,甚至只接受‘自助扫码’,传统的人工服务被一个个‘码’代替的情况”。
让境外人士近悦远来,不仅要打通支付不便利、信息难找到等“有形的墙”,还要打通“无形的墙”,即主动向海外传播生动、立体的上海形象,让更多人了解真实的上海。有委员坦言,部分西方媒体和政客通过不实报道对中国进行“污名化”,导致海外民众对中国、对上海的认知存在偏差,这时更要认识到上海海外形象传播的意义。
在李永杰看来,上海目前还缺少符合境外人士习惯的、便于对外推介的、富有感染力的内容。需要利用好境外主要社交媒体和渠道,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策划,线上线下联动等方式为上海引流。
有委员提到,当前亚太各国在积极出台促进入境游发展举措,上海也应优化政策,助力上海入境游高质量发展。市工商联建议,借助中法文化旅游年、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、进博会等场景,增强与国外旅行商、文旅企业的沟通合作,坚定其对上海入境游的信心。市政协委员、景域集团董事长洪清华建议,组织客源地国家博主等来沪采风,从国外游客旅游的思维与角度,展示上海旅游特点,在境外平台有效传播。
市政协常委、上海协和中心总校长卢慧文提醒,做好民间外交工作,要重视海外留学生群体的作用。除了展示中国社会、文化、生活外,中国的经济也备受关注。她建议,广大留学生、企业、自媒体围绕“讲好中国经济故事”进行构思,向海外传递真实、准确、客观的信息。
此外,还要重视上海IP在海外传播中的作用。当地时间1月12日晚,“魅力上海”电视节目展播月开播仪式暨2024华人工商大展(上海)欢迎晚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。一位活动参与者回忆,欢迎晚宴上多位受邀的美国华裔市长提到正在追电视剧《繁花》。此外,在看了这部剧后,《日本经济新闻》驻上海记者陈志权(CK Tan)特地去黄河路打卡,并用英文撰写题为《王家卫电视剧为上海美食带来怀旧潮,〈繁花〉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取得成功》的新闻报道,在介绍排骨年糕的同时,告诉海外读者20世纪90年代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。
“美食文化具有公共性、普遍性和商业性,能激发国际传播中的共情效应。我们要传递的不仅是食物本身,更是上海这座城市干事创业的精神。”有委员表示。
市政协常委、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王勇则提到《繁花》的沪语版。在他看来,方言是最容易对一座城市产生认同感、产生共鸣的介质,“要重视沪语在做好海外华裔新生代工作、向海外讲好上海故事时的现实意义”。
版权声明:本文由网友分享发布,如发现有侵犯版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联系我们将立刻删除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或网友分享,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,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管理人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