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,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,智能手机成了生活必备,移动支付随处可见,网上办事高效便捷。但当我们享受这些现代化成果时,老年群体却似乎有些 “掉队” 了。
就拿日常出行来说,在不少城市,乘坐公交地铁需要出示健康码,可一些老年人用的是老年机,根本没法操作,只能干着急。有位大爷为了激活社保卡,在银行柜机前进行人脸识别,因腿脚不便,只能由家人抱着,双手撑在机器上,看着让人心酸。还有老人冒雨去交医保,却被告知不收,要么找亲戚帮忙,要么手机支付,老人拿着钱包,站在那一脸无助。
生活方式上,习惯了传统菜市场讨价还价、交易的大爷大妈,面对超市自助收银机时常常手忙脚乱。智能家居设备虽好,可复杂的操作让老年人望而却步,他们怀念过去简单直接的开关、旋钮。
社交层面,当年轻人热衷于线上聊天、视频通话,老年人更习惯面对面唠嗑、邻里串门。逢年过节,子女们都盯着手机抢红包、发祝福,老人想跟孩子多说几句心里话,却总被手机 “抢了风头”。像有的老人为了融入晚辈的生活,小心翼翼地学用微信,可还是会在家族群里闹些发错消息、误点撤回的小笑话,尴尬之余,满是无奈。
科技的快速发展,无疑是一把双刃剑。一方面,它为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,让信息的流通、服务的获取变得即时高效;但另一方面,对于老年群体而言,却仿佛竖起了一道道难以逾越的 “数字高墙”。
智能设备的操作,是老年人面临的首要难题。智能手机屏幕小、字体小、操作逻辑复杂,对视力不佳、手指灵活性减弱的老人来说,光是解锁屏幕、拨打电话,都得费好大劲。那些眼花缭乱的 APP 图标,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,一不小心点错,就陷入迷茫。平板电脑亦是如此,原本用于休闲娱乐、资讯获取的工具,却因复杂的手势操作、层层嵌套的设置,让老人望而却步,只能无奈地将其搁置一旁。
线上服务的普及,同样给老年人带来诸多不便。在银行,自动柜员机取代了大量人工窗口,可取款、转账、查询等操作,需要熟悉屏幕提示、键盘输入,许多老人面对机器上的英文标识、闪烁提示,根本无从下手,只能在一旁干着急,盼着工作人员前来帮忙。医院推行网上预约挂号、电子病历查询,初衷是优化流程、节省时间,可老人不懂如何在手机上抢号,不明白怎样查看检查报告,往往为了看病,还得提前几天托子女、求亲戚帮忙搞定这些 “高科技流程”。

生活场景的科技化转变,也让老年人有些应接不暇。智能家居系统,集灯光控制、窗帘开合、家电操控于一体,年轻人动动手指、喊一声智能音箱就能搞定,老人却记不住那些复杂指令,甚至连实体遥控器上众多按键的功能都难以分清,常常按错,最后还是习惯用传统开关,让智能设备成了摆设。还有电商购物,虽说足不出户就能选购商品,但从注册账号、绑定银行卡,到挑选商品、下单支付,一系列步骤让习惯了逛实体店、交易的老人不知所措,担心遭遇,不敢轻易尝试。

社交,是老年人精神世界的重要支撑,然而在现代社会,这一支撑却有些摇摇欲坠。随着年龄增长,身体机能下降,外出社交对老人来说愈发吃力,社交圈子也逐渐缩小。曾经一起工作、谈天说地的同事朋友,各自忙碌于家庭,相聚的机会越来越少。邻里之间,过去那种敞开门唠家常、互相关照的热络,也被高楼大厦、紧闭的防盗门阻隔,变得淡漠。
与年轻人的沟通障碍,同样困扰着老年人。年轻人满口的网络热词、流行文化,老人听得一头雾水;老人念叨的家长里短、往昔岁月,年轻人又缺乏耐心倾听。家庭聚会上,子女们盯着手机刷短视频、玩游戏,老人想分享的生活琐事、养生心得,刚开口就被忽视,那份落寞难以言表。
新的社交场景,如线上群组、兴趣社区,对老人来说更是陌生又难融入。操作复杂的社交软件,让他们望而却步;虚拟空间里真假难辨的信息,又让他们心生惕。想跟上时代步伐,和晚辈们有共同话题,却总是力不从心,只能在孤独中,怀念往昔亲密无间的人际关系。
面对老年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诸多困境,我们不能坐视不管,家庭、社区、社会、政府应携手共进,帮他们跨越障碍,共享时代成果。
于家庭而言,子女要多些耐心与陪伴。闲暇时,陪老人逛逛公园、唠唠家常,分享生活趣事,也倾听他们的往昔岁月。手把手教他们用智能手机,从拨打电话、发信息,到视频通话、网上购物,一步步来,别怕重复。给老人手机设置大字体、大图标,安装简单易用的 APP,如医疗健康类可帮他们线上挂号、查询报告,生活服务类方便缴费、点餐。鼓励老人参加家庭聚会、旅游出行,让他们感受现代生活乐趣,融入家庭新节奏。
社区作为老年人的日常活动空间,作用至关重要。一方面,完善硬件设施,老旧小区加装电梯、设置无障碍通道,方便老人出行;打造老年活动室,配备棋牌、书法绘画工具,丰富闲暇时光。另一方面,强化软件服务,组织志愿者定期上门探访独居、空巢老人,陪他们聊天、做家务、代购生活用品;开展智能手机培训、健康养生讲座、防宣传等活动,提升老人生活技能与防范意识;设立社区老年大学,开设文化艺术、手工园艺、信息技术等课程,满足求知欲,拓展社交圈。
社会层面,各类机构与企业要主动作为。科技企业加大适老化产品研发,如智能手环实时监测健康、遇突发自动呼救,老年智能手机极简操作、大电池长续航;互联网公司优化软件设计,推出长辈模式,界面简洁、功能实用,操作指引清晰;电商平台简化购物流程,提供人工客服专线,保障售后无忧;金融机构保留线下网点,为老人办理业务开辟绿色通道,指导线上理财操作,守护资金安全。
政府部门更要托底保障。出台政策法规,推动公共场所、公共服务适老化改造,公交地铁保留购票、人工售票,医院、政务大厅设老年专窗;加大资金投入,支持养老服务设施建设、老年教育发展、适老化产品研发推广;鼓励社会组织、公益机构参与助老行动,给予政策优惠、资金补贴;建立老年人才信息库,挖掘经验智慧,推荐合适岗位,让他们在社区治理、志愿服务、文化传承等领域发光发热。
当老年人跨越重重障碍,融入现代生活,那将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。清晨,公园里,大爷熟练地用手机播放着太极音乐,一招一式刚柔并济,旁边的智能手环实时监测着他的心率、运动数据,运动结束后,数据同步到手机 APP,健康状况一目了然。大妈们则用手机拍摄下花开美景、锻炼身姿,稍加编辑,配上欢快音乐,分享到家族群、老友圈,收获点赞无数,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。
超市里,老两口推着购物车,用手机扫码挑选商品,对比线上线下价格,精打细算。遇到不认识的进口食品,拿出手机 “扫一扫”,产地、功效、食用方法瞬间知晓。结算时,熟练使用移动支付,还不忘用优惠券、积分抵扣,满载而归的同时,尽享科技购物的便捷与实惠。
午后闲暇,老人坐在家中,打开智能电视,点播喜欢的戏曲、养生节目,或是通过视频通话,与远方的老友唠唠家常、分享趣事,千里之外如同近在咫尺。想要学习新知识,登录老年大学线上课程,书法、绘画、摄影,跟着专业老师一步步学,作品完成后,线上展览、交流互评,在文化艺术的海洋畅游。
社区活动中心,老人们更是各展风采。有的用平板电脑展示自己的旅行照片、生活感悟,制作成电子相册、美篇,记录美好瞬间;有的参与智能科技兴趣小组,研究机器人、无人机,探讨科技前沿,动手实践操作,为社区科技活动出谋划策;还有的化身志愿者,用手机为社区孤寡老人、困难家庭提供帮助,线上接单、线下服务,送菜送饭、陪医陪诊,在奉献中收获快乐,成为社区里温暖的 “银发力量”。
在这现代化浪潮中,老年人不再是旁观者,而是参与者、创造者。他们用智慧与勇气拥抱变化,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晚年,让晚霞绽放出别样光芒,为社会注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。